![](https://cdn.prod.website-files.com/6063345cc13db992ffe13a50/616e78021f22793b6f92e293_%E0%B8%A5%E0%B8%87%E0%B9%80%E0%B8%A7%E0%B9%87%E0%B8%9A-TAP60.jpg)
共享减贫经验,中国—东盟走顺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2
年
03
月
15
日
2021
年
06
月
25
日
【文/东博社记者 关秋韵】 从菲律宾闭塞偏僻的棉兰郊区到印尼人烟荒寂的科莫多岛,从柬埔寨贫穷落后的下山村到泰国受教育率不足8%的清莱山区,“穷困”曾经是这些风景秀丽却经济落后地区的标签之一。当东盟国家把减贫脱困、寻求发展的目光投向世界时,与他们毗邻而居、发展阶段相近的中国,在减贫路上的实践与经验似乎更具有参考价值。
![](https://cdn.prod.website-files.com/6063345cc13db992ffe13a50/616e78b61e161b004ad4858c_%E2%80%9C%E4%B8%9C%E7%9B%9F%E6%9D%91%E5%AE%98%E2%80%9D%E5%90%91%E2%80%9C%E4%B8%AD%E5%9B%BD%E6%9D%91%E5%AE%98%E2%80%9D%E5%AD%A6%E4%B9%A0%E5%8F%AF%E6%8C%81%E7%BB%AD%E5%87%8F%E8%B4%AB%E7%BB%8F%E9%AA%8C.jpg)
而时间也在向世人证明,中国—东盟通过加强政策对话、挖掘贫困地区潜力、优化产业合作等方式,正有效推动着各自的减贫进程。
步入可持续发展时代下的中国—东盟减贫合作
近年来,中国减贫经验频频输出东盟,从产业扶贫到旅游扶贫、从传播科学技术到搭乘互联网的东风,中国精准脱贫模式在当地得到推广,越来越多东南亚人民切实感受到中国减贫经验中的智慧和力量。
对中国扶贫成就有所了解的人都听过“扶贫扶产业,扶出好生活”这句话,这个道理对于作为中柬减贫项目试点的柬埔寨斯瓦安普村的村民来说也并不陌生。走进村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栋崭新的厂房,这是中国项目组与柬埔寨政府共建的村办企业。村里以残疾人、居家妇女、老人幼童居多,项目组便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建起了两座洗洁精加工厂,目前最高年产洗洁精量达到15万瓶,年产值可达2.5万美元,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后,世界各地的订单还源源不断地“飞来”。
而当越南广南省美宁村邂逅了“直播电商带货”的中国经验后,产业扶贫的火花再次被擦出。“目前,中国扶贫组在广南省美宁村已经建设了2家电商消费扶贫运营中心,中国专家们手把手将电商销售与视频直播的新技术教给当地村民,村民们的收入正逐年提高。”越南财政学院副教授丁仲盛介绍道,此外,越南还与Lazada跨境电商平台共同探索了“海外扶贫驻点商店”合作模式,将越南本地贫困农户的芒果、木薯、橡胶、腰果等农产品借助互联网销往世界各地,销售渠道与市场拓宽后,增收自然不成难题。
![](https://cdn.prod.website-files.com/6063345cc13db992ffe13a50/616e78c4b8aef61f85bab370_%E2%80%9C%E4%B8%9C%E7%9B%9F%E6%9D%A5%E5%8D%8E%E8%80%83%E5%AF%9F%E5%9B%A2%E2%80%9D%E5%9C%A8%E5%8F%82%E8%A7%82%E5%B9%BF%E8%A5%BF%E5%8D%97%E5%AE%81%E6%96%B0%E6%B1%9F%E9%95%87%E2%80%9C%E6%91%98%E5%B8%BD%E2%80%9D%E8%B4%AB%E5%9B%B0%E6%9D%91.jpeg)
自印尼农村、落后地区发展和移民部农村发展司总司长苏利斯约里尼在2020年走访了中国柳州市融安县后,“农民田间学校”的新型脱贫模式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利斯约里尼表示,中国扶贫策略讲究“扶贫先扶智”,以“田间”为课堂,向农民们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未来印尼乡村也将建立更多的“农民田间学校”。
而泰国北部清莱的ChaLae村吸收了中国“精准旅游扶贫”经验后,依托周边森林保护区的Huey Mae Sai瀑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得曾经破旧的村落摇身一变成了旅游新村,当地村民年均收入也早已超过1.3万泰铢(约合人民币2772元)。
![](https://cdn.prod.website-files.com/6063345cc13db992ffe13a50/616e7947cd870b33b29555fe_%E6%AD%A3%E5%9C%A8%E5%BB%BA%E8%AE%BE%E4%B8%AD%E7%9A%84%E4%B8%AD%E9%A9%AC%E9%92%A6%E5%B7%9E%E4%BA%A7%E4%B8%9A%E5%9B%AD%E5%8C%BA%E7%89%B9%E8%89%B2%E6%89%B6%E8%B4%AB%E5%B0%8F%E9%95%87%E6%A6%82%E5%BF%B5%E5%9B%BE.webp.jpg)
步入可持续发展时代下的中国—东盟已然意识到,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去践行减贫脱困事业,才能让更多中国—东盟区域的贫困人口共享发展成果,并让这份成果不断延伸流传,造福后代。
![](https://cdn.prod.website-files.com/6063345cc13db992ffe13a50/616e78d2c8c89f44d8fbd4b8_%E2%80%9C%E4%B8%9C%E7%9B%9F%E6%9D%A5%E5%8D%8E%E8%80%83%E5%AF%9F%E5%9B%A2%E2%80%9D%E6%9F%AC%E5%9F%94%E5%AF%A8%E4%BB%A3%E8%A1%A8%E5%9C%A8%E5%B9%BF%E8%A5%BF%E9%87%91%E7%A9%97%E5%86%9C%E4%B8%9A%E9%9B%86%E5%9B%A2%E7%9A%84%E9%A6%99%E8%95%89%E7%A7%8D%E6%A4%8D%E5%9C%B0%E5%89%8D%E6%8B%8D%E7%85%A7%E7%95%99%E5%BF%B5.jpeg)
因“疫”返贫 问题何解?
对于减贫工作而言,仅仅让贫困人群脱离“绝对贫困”还未到达“圆满结局”的终点,后续因为各种公共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再度“返贫”风险仍然存在。面对世界每天依旧在跳动上升的新冠肺炎病例确诊数字,因“疫”返贫无疑是当前摆在全球减贫脱困事业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21年3月数据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目前东南亚区域的整体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区域内一些国家的消费水平甚至已经回落到之前的贫困线标准,因“疫”返贫的人数可能增至3000万。且疫情具有突如其来、迅速蔓延、猝不及防的特点,这无形中也提高了减贫脱困工作的难度系数。
虽然情况仍不乐观,但常年关注并致力于东盟减贫脱困事业的人士依然饱有信心。“因‘疫’返贫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困难,但只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加强各国的合作与经验分享,特别是提升与减贫相关产业的科技附加值,人们生活依然可以得到保障与提升。”菲律宾《马尼拉公报》主编伊莎贝尔真切坦言。
![](https://cdn.prod.website-files.com/6063345cc13db992ffe13a50/616e78e5c0fb1a5ce93dd41a_%E4%B8%AD%E5%9B%BD%E4%BA%A7%E4%B8%9A%E6%89%B6%E8%B4%AB%E6%96%B9%E6%A1%88%E4%B8%BA%E4%B8%9C%E7%9B%9F%E5%9B%BD%E5%AE%B6%E5%87%8F%E8%B4%AB%E6%8F%90%E4%BE%9B%E9%87%8D%E8%A6%81%E5%80%9F%E9%89%B4.jpg)
在这一点上,马来西亚与菲律宾针对因“疫”返贫的治理经验值得人们借鉴。马来西亚政府在每个社区成立了专门的信息监察窗口,对因“疫”返贫人口信息明确记录,除了提供疫情倾斜性扶持基金的补贴外,还为监测对象购买一定比例的贫困商业保险,提高监测对象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菲律宾则与中国展开合作,在引进中国“绿色超级稻”的杂交技术基础上,根据菲律宾高温多雨、火山灰丰富肥沃的地理特点进行改良,新技术在当地试验推广后,其国内的巴纳维稻米一年净增产量达到240万吨,即使在疫情发生后,农民收入依然稳步小幅上涨。
对于中国来说,因“疫”返贫现象主要存在于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区域已脱贫地区。中国政府则主要以“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基本原则开展相关工作,给予承担扶贫任务的企业返还或缓缴社保费等优惠,鼓励帮助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利用自有田地发展小庭院项目、小养殖项目、小作坊项目等“短平快”项目规划等。
总体而言,减贫脱困是一项长远且持久的事业,除因“疫”返贫外,受自然灾害、罹患重病、或个人知识技能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全球的总体返贫率仍然居高不下。这个时候,提出一个合理长效的治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https://cdn.prod.website-files.com/6063345cc13db992ffe13a50/616e78f5cd870b86f39500f9_%E6%9D%A5%E8%87%AA%E4%B8%AD%E5%9B%BD%E7%9A%84%E2%80%9C%E7%BB%BF%E8%89%B2%E8%B6%85%E7%BA%A7%E7%A8%BB%E2%80%9D%E6%8A%80%E6%9C%AF%E5%87%BA%E6%B5%B7%E8%8F%B2%E5%BE%8B%E5%AE%BE%EF%BC%8C%E6%88%90%E5%8A%9F%E4%B8%BA%E8%8F%B2%E5%BE%8B%E5%AE%BE%E7%A8%BB%E8%B0%B7%E6%8F%90%E8%B4%A8%E5%A2%9E%E4%BA%A7.jpg)
针对未来如何巩固减贫成果,防范返贫风险,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丽君表示,一方面,要激活内生动力。要唤醒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通过劳动素质培养、职业技能培训、经营意识再造等方式,提升贫困群众的生产技能和竞争能力,激活贫困地区的沉睡资源,构建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另一方面,要增强造血功能。找准减贫路子,完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做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补齐产业扶贫短板,用足用活产业扶贫资金,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模式。
![](https://cdn.prod.website-files.com/6063345cc13db992ffe13a50/616e7934b7ea9a39892f0403_%E7%A9%BF%E7%9D%80%E6%B0%91%E6%97%8F%E6%9C%8D%E9%A5%B0%E7%9A%84%E4%B8%AD%E5%9B%BD%E2%80%9C%E6%91%98%E5%B8%BD%E2%80%9D%E8%B4%AB%E5%9B%B0%E6%88%B7%E4%BB%A3%E8%A1%A8%E9%9F%A6%E5%BA%86%E6%88%90%E5%90%91%E2%80%9C%E4%B8%9C%E7%9B%9F%E6%9D%A5%E5%8D%8E%E8%80%83%E5%AF%9F%E5%9B%A2%E2%80%9D%E5%88%86%E4%BA%AB%E8%84%B1%E8%B4%AB%E7%BB%8F%E9%AA%8C.jpeg)
贫困是人类一直想要解决的顽症,消除贫困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对于世界来说,中国—东盟的脱贫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希望和未来的故事。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中国—东盟将继续携手全人类分享减贫理论和实践,一道迎接全球贫困治理的全新挑战,为构建一个没有贫困、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下温暖的注脚。